这座承载着城市文化期盼的艺术殿堂,就此揭开神秘面纱,为合肥这座科创之城注入浓郁的艺术气息与人文温度。
据了解,合肥美术馆将以试运行压力测试为契机,全面检验场馆运营管理、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,待完成整改完善后,拟于11月中下旬正式开馆。试运行期间,开馆展览亮点纷呈,市民可免费入场参观,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。
合肥美术馆是一座时尚气质与空间功能兼具的建筑艺术品。位于怀宁路与万佛湖路交口,毗邻安徽博物院、安徽省地质博物馆,形成文化场馆集群,交相辉映、相得益彰,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。该馆总建筑面积3.6万平方米,共设计10个展厅,包含7个常规展厅、2个展柜式展厅、1个开放式展厅,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、展线米。
建筑之美,源于匠心。从远处看,整个场馆外墙西、南、北立面以合肥市花桂花为创作原型,借鉴吴山铁字、烙画葫芦的技法,通过图案变化的组合,在大尺度上形成渐变的虚实变化生动效果。当不同时段的光,流泻在镂空的桂花造型墙板上时,桂影斑驳,流光溢彩。
在设计之初,合肥美术馆就融入了不少合肥元素。如铜画卷幕墙的东立面,以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《巢湖图》为创作模板,抽取图中局部波涛图,借鉴火笔画原理,波纹皱起又似山峦,通过3种不同画卷样式的排列组合呈现出巢湖的波涛效果。
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外墙材料采取使用新型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幕墙,具有强度高、耐久性好、外表美观的特点,既能保持结构稳定,防磨损防腐蚀,而且造型自然流畅。在合肥乃至全省大型公共建筑中是首次使用。
走进馆内,可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空间设计美感。四个巨大的卷曲“筒形”作为内部空间的构成要素,通过错层分隔,使合肥美术馆拥有多个大空间展厅,其中最大的展厅面积达到1253平方米,2个展柜式(恒温恒湿)展厅更是具备了展示国内外名贵书画作品的功能条件。
该馆还建有4个藏品库房,设计安装专业文物库门和调湿板,通过其优良的气密性、吸湿性、防火性,抑制相对湿度变化频率和幅度的作用,达到恒温恒湿效果,有利于藏品保存。
作为全市重大文化惠民工程,合肥美术馆经过数年建设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将承载着一城“美”事。
开馆期间,合肥美术馆以“大湖潮涌·艺象万千——合肥美术馆开馆系列展览”为主题,将精心策划推出8场开馆展览,亮点纷呈,涉及多个艺术门类。其中,试运行期间,先期推出“徽风激荡·皖韵流芳——‘五大文化’美术作品邀请展”“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(部分)巡展·合肥”“人间真情——丰子恺漫画艺术精品展”等3场重量级展览。
“徽风激荡·皖韵流芳——‘五大文化’美术作品邀请展”汇聚了95件精品画作,在6、7展厅以艺术为笔,全面勾勒安徽的文化版图。不仅集结了本土美术工作者的“乡土深情”,更特邀全国知名画家携佳作而来。今年7至8月,他们深入皖南、长江、淮河、安庆、巢湖等地,以脚步丈量江淮大地,用画笔捕捉最鲜活、最动人的时代脉动,多元视角与本土创作形成精彩的对话与互补,共同诠释安徽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特价值,将为合肥市民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艺术视觉盛宴。
“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(部分)巡展·合肥”也来到了合肥美术馆1、2、5、9展厅,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久、顶级规模、参与范围最广、作品种类最多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,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每五年一届。展览展出作品近200件,其中包含中国画、油画、版画、雕塑、水彩·粉画、漫画·插图、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作品等类型,内容广泛,形式多样。国家级综合性大展的举办,对促进合肥市美术建设,进一步文化惠民服务将起到积极作用。
“人间真情——丰子恺漫画艺术精品展”在8展厅展出50件丰子恺漫画作品,分为“诗情诗意”“童真童趣”“护生护心”三个板块,展示丰子恺艺术的诗意、谐趣与哲理。此次展览作为合肥美术馆的开馆志贺之展,不仅仅可以让合肥市的观众朋友领略丰子恺的悲悯情怀和清彻风神,感受先生对众生的大爱,对人间的深情,更能感受丰氏艺术抚慰人心的温暖和力量。
开馆期间还有几场重磅展览接续推出。如“雪野与稻浪:与俄罗斯学院派的世纪对视——俄罗斯列宾学院派油画作品展”“量子墨韵——合肥科创数字艺术展”“中国新徽派版画征集作品特展”“庐郡风流——合肥名贤墨迹展”“铸梦·塑脉——合肥美术馆开馆雕塑邀请展”等。
作为合肥市重点打造的市级公共文化场馆,合肥美术馆不仅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“艺术之窗”,更集展览展示、精品典藏、学术研究、文化交流、公共教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。它的亮相,一举填补了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缺乏大型公益美术馆的空白,标志着合肥文化事业发展迈入“艺韵升级”的新阶段,成为彰显城市文化自信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全新地标。
合肥美术馆的建成开放,将进一步统筹各类优秀艺术资源,举办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美术书法作品展览,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普及活动、承担国家及省市艺术推广任务,组织国内外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。
“我们的展览,注重地域的广泛性、主体的多元性和内容的丰富性,力求专题展览特色鲜明、交流研讨深入全面、配套活动形式多样、社会效益更加凸显,努力把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和创作精品呈现给广大市民。”合肥美术馆负责人表示。
这座崛起于巢湖之畔的文化新地标,不仅为合肥市民提供了一处浸润艺术、涵养精神的公共文化空间,更将成为推动合肥文化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、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与美誉度的重要载体,为建设文化强市、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注入强劲动力。
需要注意,合肥美术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:00-17:00,逢周一闭馆。试运营期间,市民通过安检即可入馆免费观展。
当晚的安徽大剧院座无虚席,不少观众提前入场等候。随着幕布拉开,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的飒爽登场,瞬间点燃全场气氛。
婺剧《三打白骨精》以“还原经典、创新表达”为核心,打造《西游记》婺剧精品,该剧聚焦“三打三变”核心主线,杨霞云、楼胜等主演凭借扎实的功底,将白骨精的狡黠多变、孙悟空的机敏果敢演绎得入木三分。
作为一部既叫得响、传得开,又能走出家乡、迈向国门的“顶流”戏曲,该剧此次合肥之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惠民票价福利。
“原本担心名家名剧票价太高,没想到惠民政策这么给力,花很少的钱就看到了这么高水平的演出。”提前抢到票的观众王女士难掩兴奋。
此次展演依托“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”惠民政策,大幅度降低了观演门槛,让更多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戏曲精品,真正的完成了“好剧人人看”。
演出中,高能桥段接连上演。白骨精登场时的连续变脸变装、孙悟空酣畅淋漓的棍法对决,以及高难度的翻转腾挪、兵器交锋等桥段,每一幕都引得台下掌声雷动。当剧情推进到唐僧误会孙悟空滥杀无辜念起紧箍咒时,孙悟空跪地叩首的细腻表演,更让不少观众动容,展现出传统戏曲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。
自2023年首演以来,婺剧《三打白骨精》在两年内巡演超120场,足迹遍布20余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却热度不减,其“出圈”密码正在于“守正基础上的大胆突破”。
婺剧素有“文戏武做、武戏文唱”的鲜明特色,这一基因在《三打白骨精》中得到了极致发挥。创作团队对原著结构可以进行了精准剪裁,果断剥离与“三打三变”主线关联不强的次要情节,将叙事焦点完全集中在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智勇博弈,以及师徒间信任从崩解到重建的情感脉络上,让戏剧张力层层递进。
不同于《西游记》原著的文字描写,婺剧版通过“变脸+变装”绝技,将白骨精“变村姑、变老妇、变老翁”的过程具象化呈现。借鉴川剧变脸技法,优化脸谱切换速度,配合服饰机关,实现“10秒2变”,华服与素衣瞬间转换,将角色“妖、人、魔”的三重身份隐喻具象化表达。
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得主杨霞云在本电视剧里扮演“白骨精”,她透露:“这个变脸技巧是我们单位老师二十多年前就已经使用了,川剧的技巧用在白骨精这一个角色上再恰当不过,完美契合角色的变化特质,而且所有创新都要服务于角色塑造。”
而无人机“化身”小蜜蜂点缀舞台的设计,则为古典叙事注入灵动现代气息,既符合山野场景设定,又能通过飞行轨迹引导观众视线,让舞台空间更富层次感。
这种创新基因源自一代代艺术家的积淀。自1956年浙江婺剧团成立以来,团队持续抢救传承婺剧遗产,2011年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后,推出《昆仑女》《三打白骨精》等10余项国家级奖项剧目。
值得一提的是,婺剧与安徽渊源深厚。明清时期,包括徽戏在内的各剧种戏班涌入浙江金丽衢地区,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婺剧“六腔交融”的独特风貌,此次“百戏入皖”更显文化溯源之意。
谈及“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”展演活动,杨霞云表示:“这样的演出形式非常好,戏曲和文旅的结合,能让更多人走进合肥、了解合肥,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。”
“白骨精变脸绝了!”“武打场面比电视剧还精彩!”刚走出剧场的观众王女士难掩激动。带着8岁儿子来看演出的张先生更是意外:“原来传统戏曲的武戏这么燃,比看动作电影还过瘾!孩子全程目不转睛,还跟着节奏小声叫好。”
演出现场,婺剧武戏的硬核实力让观众全程“提气”。演员们翻转腾挪、兵器交锋间,一招一式皆见功底,高难度的摔打、翻滚技巧更是引得台下掌声此起彼伏。当孙悟空识破白骨精伪装,手持金箍棒奋力挥出时,舞台灯光与音效同步迸发,现场观众不约而同地发出喝彩。
戏剧爱好者周文菁连续购买了八个场次的“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”系列演出门票,她感慨:“惠民政策太友好了,几乎每场都能抢到票,而且年轻人占比超过半数,特别是这种武戏场次,年轻观众更多。”
此次展演的“戏曲+文旅”融合模式更让观众获得感倍增。“票价优惠完,还能享受景区、餐饮折扣,我已经和朋友约好周末去黄山玩了!”2024年“入坑”戏曲的屠慧,已是婺剧《三打白骨精》的“忠实粉丝”,她点赞道:“感谢合肥市这次的惠民补贴,让众多好剧来到合肥,你们可以到我们这里,白天看安徽好景,晚上看经典名剧,太幸福了。”
据了解,“百戏入皖・星耀合肥”展演接下来还将有众多名家名角惠民大剧陆续登场。正如婺剧的创新实践所示,传统戏曲唯有在守正传承中拥抱时代、贴近观众,才能在惠民福利与创新表达中,持续书写文化传播的新故事,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勃勃生机。
京剧《凤还巢》根据清宫藏本《循环序》改编,原名《阴阳树》,又名《丑配》,梅兰芳先生于1929年在京首演。
该剧讲述了“上错花轿嫁对郎”的喜剧故事,情节巧妙,行当齐全,与清代传奇剧本《风筝误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雪娥的几大段唱腔华丽别致、明快跌宕、如诉如歌,是梅派唱腔中广为流传的著名唱段。
《凤还巢》是梅兰芳先生较为钟爱并在晚年较为常演的一出戏。1951年11月,梅兰芳先生携梅剧团到沈阳演出,当月29日、30日即在东北京剧院演出了《凤还巢》。1952年1月,梅剧团赴大连在人民文化俱乐部演出,《凤还巢》又在演出剧目之列。同年3月,梅剧团到长春在胜利电影院公演,《凤还巢》还在其中。1953年3月,梅先生赴沪演出六十余场,《凤还巢》仍在其列。
1956年3月,梅先生回到故乡泰州,在人民剧场仅演出了五个剧,《凤还巢》仍在其中。
赠票须知:- 评论区就# 相约合肥百戏入皖 星耀合肥,小编将从精选留言中挑选出10名幸运观众各赠送《第三届包河城市戏剧季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传统京剧 凤还巢 》 门票一张!抽奖结果将在本文评论区公布。 - 留言截止时间:2025年10月23日00:00。 - 赠票不得销售,一经发现将会被取消进场资格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含“科”量大幅度的提高!华泰联合证券劳志明:产业并购加速,投行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跃迁
全新坦克400双线亿辆车被召回,超半数源于监管调查,车企自查缺陷就这么难?
北方大面积降温上热搜!华润置地出手,在三亚CBD重塑热带度假人居格局!
WIKO Hi MateBook 14 笔记本锐龙版「晨曦金」10 月 24 日发布
2025款苹果MacBook Pro运行《赛博朋克2077》帧率对比M4提升190%
大疆DJI Osmo Mobile 8发布:898元起 三轴增稳防抖技术